设为首页收藏本站邀请码繁体中文

资料搜索库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488|回复: 0

谈见分与相分(第九十九集)

[复制链接]

10万

主题

10万

帖子

33万

积分

积分
338123
发表于 2024-3-19 14:58:3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谈见分与相分(第九十九集)

谈见分与相分

好,今天继续跟大家讲《白话佛法》。

记得师父上次跟法师开示,讲到了佛教的心理学。在两千五百年之前,实际上佛教的哲理观和心理观就早已形成了。从无始以来,众生因为有无明业力的熏习,慢慢地自己很多的无明业力产生,那么就产生了一元是“能”、二元是“所”这个二元对立的迷惑。能,就是我能感受、我能做;所,就是我今天所感受的境界和环境。实际上这个二元对立的迷惑,很多学佛人都是为了要消除这一迷惑,他们用“能”感受的内心(今天我能去感受某一件事情,用自己的我“能”做这个事情的心)和“所”感受的境(就是我能感受到这个环境的变化和我能感受到心的变化),这两个对立之间产生的两者皆空的禅修道,要两者皆空。也就说你的心做某一件事情也要空,你对外境也要感受到空。师父会跟大家做进一步的分析。

大乘佛法有两个思想宗派:一个是唯识,一个是中观。唯识就是唯识宗的见解,对世界上所有的事情,他们认为是意识主控,这实际上就符合了佛教大乘佛法的第一个见解。佛陀曾经开示告诉我们“万法皆唯识所变”,因为你的意识变化了,你的心才会变化。举个简单例子,你今天认为“我买的这个东西很划得来”,然后你的心就变化了,就觉得很开心;你觉得今天花了很多钱买了一个东西,划不来,那你的心就产生另外一种变化。实际上人对主观意识的追求是非常强烈的,总是认为自己的意识主宰自己所有的心态变化。人如果吃亏了,比方说损失钱了,有的人就懊悔一辈子“哎呀,我在几岁的时候曾经掉了多少多少万钱”;那有的人就说“哎呀,花钱消灾啊”,他的意识转变,那么他的生命、他的整个的人的概念都会转变。所以佛陀说万法皆唯识所变,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心态发生变化。

“三界皆唯心所现”,也就是说,我们今天活在这个世界上,不管在哪个界,你现在的心、未来的心和过去的心,实际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心识在转变。这就是师父上次跟大家讲的“三界唯心所现”,就是讲境界的提高也是靠你的意识来转变。今天万法——不论什么法,在人间的一切都是你的意识转变,而让你的心态在改变。你认为开心了——实际上这件事情很苦,其实你就开心了;你今天认为倒霉了——其实这件事情大家都很羡慕你,你觉得不开心,实际上你承受的就是一种不开心。有的人很不喜欢做领导,觉得很烦,做一个群众没有什么烦恼,一旦他被选上去了,做了模范、劳动模范,他就觉得很烦,他的意识变化,所以他天天就板着个脸,过去他笑嘻嘻的。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意识。

我今天再着重继续跟大家做一些唯识论的开示,也就是告诉大家,三界并不是由某一个特定的环境所创造,它不是一个无缘无分的这种无缘体来形成的,实际上它也是由众生内涵内心所现,因为是本性的业力。为什么经常说这个人善有善业,恶有恶业?这个业力并不代表完全都是恶、完全都是善,就是你的心所产生的外环境。举个简单例子,你这个心是一面镜子,你今天照见了善,心中就有善;照见了恶,心中就有恶念。这就是告诉大家,心会变,心会造作你的业。所以三界不管在你的心中显化出什么,都是你自己造成的。这就是师父经常跟你们讲的,痛苦也是你造成的,幸福也是你自己的业造成的。很多人痛苦来了怪别人,自己做错事情怪别人,幸福来了都说自己做得对。实际上对和错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。因为有些对的在过去就不对,现在这个时代不同了,这就是对了;有些错的,在过去年代是属于对的,现在年代就属于错的。很多事情就是这样,它是唯你的心识所变。比方说我现在告诉你这件事情可以做,你心识说“好啊,我在做这件事情”;过一会儿我又说这件事情不能做,你的本性在转变,那么唯心所造出来,你就觉得“这是错的,我不能去做”。明明过去可以做,现在不能做了,这是你的意识在转变。

所以三界显示着都是本体所产生的业,又称为自相——自己的本相;我们以自身以外共通的显现(就是如果你今天内心有概念,内心以外的环境所显现),那么就叫共相。师父上次跟大家讲二元对立,这个二元就是“能”和“所”。上次我跟大家讲到环境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,心里的变化是主观的能动性。环境是客观存在的,这就叫相分;如果你的心是主观能动性,那么你是理解它的,叫见分。比方说,“哎呀,今天怎么下雨了?”很多人都以为下雨不好;因为这个地方干旱,好久没下雨了,对另外的人,心所现就是“下雨是好事情,甘露来了”。那么心是主观者。你今天认为下雨是好的、是甘露,你今天的心认为下雨不好,那是见分,因为你自己可以看见你的见解、所见所为。唯识论厉害就厉害在把人的心识分成了很多种:你眼睛看见的、耳朵听到的、鼻子识别、舌头识别、身体识别、意识识别,还有末那识、阿赖耶识,实际上这些都会成为一种个体的识别,也可以成为一种整体的识别,它就是相分和见分。

统一的角度来讲,不管是见分还是相分,它都是一体的,都是一心。有时候是外心起作用,有时候是内心起作用。外心是起作用变化的条件,而内心是起作用变化的根据。举个简单例子,两个朋友因为某些事情经常争吵,那么到底要不要好下去?外相就是告诉大家“吵架,吵架”;内相就是,“哎呀,没有原则性的问题,只是一些观点不同”,最后你的内心不会起根本的变化,也就是说两个朋友可以交下去。外面的条件再吵再闹,自己认为这个没关系,“我们还是好朋友”,这就是你的内相。

所以见和相,实际上就是心在作,是心为一体。你的外心看到某一件事情的颜色、形状,或者观点,或者大小,或者眼睛看到这件事情很糟糕,耳朵听别人说“哎呀,这多难为情,大家都在讲我”,这是视觉部分,只是你的见分和相分的一部分。真正改变你的,还是自己内心的主观部分,你认为这件事情重要就是重要了,所以别人跟你讲再多的恶言恶语,说这个事情怎么样,你心不引起重视,这件事情不会重视。就像很多过去车间里的人去跟厂长说:“厂长,车间漏水很严重。”厂长不重视,这个事情不会重视。厂长说:“哎呀,这怎么可以?”那马上这件事情重视。实际上就是一心,见分和相分都是属于一体的。所以就像做梦一样,在做梦还没醒过来之前,我们人会本能地以为我们见到的事情都是真实的,我们认为这件事情是相互独立存在的。心理学讲,今天做了一个好梦,到某个地方去了,很开心,那么你在梦中就认为这是存在的东西;实际上当你梦一醒过来之后,梦中所见到的开心的事情和所见到的境界全部都去除了,没了。那么这个梦和你没醒之前,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。你想想看,如果梦没有延续下去的话,那你就醒过来了;如果这个梦能够延续下去,让你一直很开心,那你就在这个环境中非常开心,也是你自己的“见分”。因为你的见解让你开心了,认为这是真的,就开心了。

相只是一种显相,让你理解、让你知道。举个简单例子,你看见这个人一直盯着你看,你觉得他很喜欢你,你只要有这个相分,用你自己的见分去理解它,“我见解他是喜欢我”,你就会产生一种欢喜,这就是辩证,就是一种心理学。我小时候听过一个笑话,说一个男的脸上皮肤长了很多麻皮,不知道找了多少女朋友,人家都不要他。结果有一天,人家给他介绍了一个幼儿园的老师,这个老师跟他见了面之后,那个男的就跟她说:“你明天还能再出来我们见面吗?”那个老师说:“好啊。明天晚上好吧?不要太晚,天黑之前吧?5点钟。我们还在老地方见面。”那个男的欣喜若狂。实际上心理学上讲,他的心意得到了满足,他看见了这个相,就是耳朵听见了人家要约他,眼睛看见了“她看见我满意,明天晚上再见面”,这个相分跟他的见分,就是“我认为她还会要我”。等到第二天,天还没黑,老师带了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过来了,那个男的一看她:“你把这么多小朋友带过来干吗?我们谈恋爱……”那个老师不理他,就冲着小朋友说:“小朋友们,大家把头抬起来看看这位叔叔。”孩子们看了之后,老师说:“你们如果现在不肯打预防针,以后大起来,就跟这个叔叔脸上长麻皮一样。”他这个相是他误解的相,没有理解的相;分就是他内心的分别意识产生了错觉。这就是心理学,他是直观意识,没有曲折——曲观意识。

所以师父告诉大家,佛陀告诉我们,外相可以影响你的内心,也就是你的心在动,你看见的也是在你的心中动,你没看见的也是在你的心中在运作。佛陀就是告诉我们:心生则境生,只要心生出来了,境界就生出来,你今天烦恼生出了,你就有了;心灭则境灭,你今天想这件事情没有了,它就没有了;境生则心生,你看到这个环境,你的心产生了一些想法了,那么你的心就生出来了;那么境灭了则心灭。举个简单例子,晚上在很远的地方,你们听不到声音的,突然很远的地方有一辆车开过来,农村很暗,根本没有灯的,你看很远很远的地方,这个汽车只有一盏灯,因为另一个灯坏掉了,你看见一盏灯很远,忽忽悠悠的,而且因为汽车开的时候路边还有很多树,所以这个灯一会儿亮、一会儿不亮,你可能会心里产生“哎呀,是不是见到什么灵性了?”实际上它就是一个汽车一盏灯,经过很多树木,它是一闪一闪的——这就是你的心在生。等到它开到你面前,“哎哟,一个灯的汽车”,境没了,心也灭掉了。你今天对这个人的恨也是这样:你恨他,等到他跑过来跟你说“这件事情不是我讲的,是别人讲的,你不要误解我”,你这个境就灭掉了。

所以人的心,佛说“心即是境,境即是心”:环境就是你的心,你的心就是环境。所以当我们去注意这个世界上某一件事情的时候,我们的心可能还在。我们的眼睛看到了,我们的心就会动;我们的耳朵听到了,我们的心又会动。所以叫“无见就会无感觉”。所以不要去看到,心无罣碍,不要去听别人讲,你就有虚空的感觉,心中有虚空。而虚空的感觉,时间长了,在你的心中就产生了一种积极的正能量的环境,那就叫空境。空境虽然不像红尘中的色境——今天看见这么多party(聚会),这么多人,这么多商铺、霓虹灯,很开心,但是空境就是心中的一种高尚的境界。因为经常心空的人他不会有烦恼,而在红尘当中滚滚的人,他的烦恼不离身。所以我们情愿要修心修到空境,那种境界才是日后超脱六道的根源。

【师父看图腾 知晓前世今生】
【〔视频〕正信正念 慧命长存 ——恩师卢军宏开示集锦】
【新加坡心灵法门共修会 十周年分享会花絮】
【〔视频〕法门初学者功课 + 上心香步骤】
【〔视频〕经文功效合集】
【〔视频〕经典组合念诵指南】
【〔视频〕经典组合简介】

App下载地址

安卓点击下载:


下载地址一下载地址二



   (点击二维码图片跳转下载地址)

感 恩 分 享   功 德 无 量


    恳请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慈悲,龙天护法诸位佛菩萨慈悲!

    在此篇文章的编辑、整理过程中,如有不如理、不如法之处,恳请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原谅、诸位佛菩萨和龙天护法菩萨原谅!

     祈求观世音菩萨慈悲加持保佑所有看到这篇文章的人,都能够在心中种下一颗菩提种子,结下一份善缘,消业障、开智慧!

    如果您觉得此篇文章对您有帮助,请动动手指转发到朋友圈或者推送给您需要的朋友。 感恩您的善举,随喜您的功德。也许正是您不经意的一次转发刚好可以帮到有需要的人 。


更多推荐





上一篇:心物一元 返归本性(第一百集)
下一篇:因缘所生 佛说即空(第九十八集)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首页|网站大全|手机版|资料搜索库

GMT+8, 2024-12-27 05:46 , Processed in 0.268301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X3.4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